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活动资讯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专题报道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专题报道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
发布时间:2017-02-10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朱泓    点击率:
  谈到公共考古的问题,我首先要多说几句话,首先,我是非常赞成这次公共考古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因为过去,在我们考古界很多专家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我就觉得考古的工作应该让更多公众有更多的了解。说到这儿,也算和公共考古有一些缘分。因为我今天要讲这样一种题目,一下提醒了我。昨天晚上我梳理了一下思路,好像我们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有关系应该是从2003年开始的。在那之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发掘老山汉墓,老山汉墓的发掘是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那是中国首次在央视做这样的节目。本来这个节目和我们也没什么太多关系,但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对老山汉墓发掘资料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兴趣。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赵福生副所长给我打电话,说要请吉林大学帮他们做一件事。他说,老山汉墓发掘的女性墓主人头骨在研究上出了些问题。因为当时在发掘现场是请考古所的潘其风先生,也就是我的老师去做的现场鉴定,潘先生说,这个头骨是一个蒙古人种(黄种人)的头骨。但是等到北京市文研所他们后期做颅骨的复原像,跟我今天讲的这个容貌复原这个题目是一样的。他们先找的是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去做,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在头骨复原容貌这方面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机构。公安部物证中心做的复原像得出的结论,说这不是一个黄种人,是一个胡女,西域的胡女。这件事被北京的很多媒体报道,所以就引起了一个冲突。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认为他是一个黄种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的专家研究完了以后认为是个白种人,这就不太好办了。所以,当时赵所长就说能不能让吉林大学再给他们做一遍。我当时觉得这很不好办,我们要是用同样的方法然后给做出来,跟我老师潘先生是一样的结果,担心人家说你这没有科学精神,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跟人家去说。但是我要做出来跟我的老师不太一样的话,我也觉得这有点为难。我跟赵福生是老朋友,我就说这事儿别找我们,你再找别人做吧,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让他们做。他不同意,说我这事儿就拜托你了。此时我突然想起来,那个时候吉林大学做古DNA的研究,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已经4年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就说干脆你把这个头骨拿来,我给你做一个DNA的提取。从DNA上要能证明他是一个黄种人或者白种人,就有了新的依据,就比较好说了,因为我是用新的方法做的。就这样跟他们达成了一个一致的意见。他们把老山汉墓所有的人骨资料都运到我们这儿来,然后我们做。当然,最后结果,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当时在2003年的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就支持了她是黄种人的结论。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开始和媒体朋友们有很多的联系。一直到现在很多不认识的央视编导就经常给我们打电话,说我们希望你们帮我们做一件事儿,让我们到你们这里拍一些片子什么的。有的时候,我们这事儿还没做,他们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我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件事儿的。他们说,我们央视九频道、十频道很多编导都到过你们那里,我们经常安排小伙子小姑娘每个星期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网站上去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就找上来。所以,这提醒了我,其实我们考古学家和考古科研机构与媒体建立一种经常性的联系,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帮助,也是我们公众考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对我们科研机构其实也是一种宣传和促进,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的。第一次报道也不是我们找的媒体,是等到我们在学校里把这个老山汉墓的DNA提取出来了,科研项目做出来了以后,新华社吉林分社就主动找我们了,然后央视的编导也与我们联系,从那以后就都成了朋友,经常联系,其实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下面我就言归正传,把吐尔基山辽墓复原像的复原的过程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对于这个契丹人的情况,因为今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专家,在这也就不说了,辽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很重要的一个王朝。后来,契丹人跑到了中亚地区,又建立了西辽,仍然在中亚地区有非常大的影响。关于吐尔基山辽墓的这个发现,大家知道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赤峰等这些地方,经常发现有辽墓。但是,辽墓经常是发现一个、被盗一个,在东三省和内蒙古的盗墓集团重点盯住辽墓,因为辽墓常常是厚葬,出很多好东西,所以盗墓的人也都盯住它。吐尔基山辽墓确实是一个很难见到的完全没有被盗过的辽墓。所以,它的发掘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吐尔基山辽墓是2003年的时候,采石场的工人在炸石头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墓葬。后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塔拉先生就和当地通辽的同行们一起共同发掘这个墓葬。关于这个墓葬,我用几个照片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发现的时候,墓道和封门石真是一点儿都没有破坏。经过50多天的考古工作,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我也给大家简单的展示一下。比如,有柏木雕刻的彩绘墓棺和棺床,还有随葬的一些马具、帐架以及金银器、玻璃器、漆器等。关键是在这些器物上出现了凤的图案,后来还发现有龙的图案。就说明,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属于王室或贵族成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吐尔基山辽墓的彩棺从通辽一路运到呼和浩特,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的实验室里开棺,开棺以后发现棺木里有一具完整的尸骨,保存状况非常好。而且尸骨的身上覆盖了大量的丝织品,头上还戴有一个大家俗称的金冠。另外,还有铜铃以及其他一些装饰品等等。至少能确定这个墓主人是一个贵族的女性,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塔拉亲自带队驾车把这具尸骨运到吉林大学并委托我们进行体质人类学、DNA和颅像复原这三项研究工作。

柏木雕刻的彩绘墓棺及棺床
 
  说到容貌,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的头骨进行容貌复原的工作,从老山汉墓开始一直有很多单位委托我们做这件事。因为这件工作从老山汉墓开始一直就有媒体介入,所以,我们吉林大学每做一个容貌复原的工作常常就有媒体马上就会知道了,就会采访我们。今天在这里,我正好也见到了桂林市博物馆的周馆长也提到了这件事情,我们为甑皮岩人也做了两个复原像。在接待媒体记者采访时常被问这样一个问题,和公众、普通老百姓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你们的这个方法,从一个骷髅上,然后就把它的软组织都复原出来了,这究竟有什么样的依据?因为让一般的老百姓想来,这就像在电脑上做动漫似的,和做图形是一样的,好像都是凭想象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得不断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也是一种公众考古的工作,等于是一种科普的工作,把我们这种研究方法就介绍给广大的公众了。

北京老山汉墓西汉王后的容貌复原
 
  这是我们做的老山汉墓墓主人的容貌复原。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干尸的容貌复原
 
  这是旅顺市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墓地里的一些干尸,这个唐代干尸的复原像,一看就是汉人,不是新疆的古代的少数民族。
 

江苏汉代泗水王墓出土女性颅骨的容貌复原
 
  这是南京博物院委托我们做的泗水王墓出土的颅骨的复原像。
 
  另外还有包括我们做的甑皮岩的头骨复原。
 
  我希望在这里说的一点是,我们在颅骨容貌复原中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细微的部分的处理,一定要符合科学理论依据。这里主要给大家讲一下这些科学依据是怎么使用的,容貌是怎样复原的。
 
  这次我们仍然是采用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技术来复原容貌。我们对古代人头骨复原容貌的依据是前苏联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院士的一本书,叫做《从颅骨复原面貌的原理》,用他的这本书提出的理论为依据。格拉西莫夫提出这种理论,现在来说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以及包括警方的法医在复原容貌上都使用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我们从这个工作上来说,先做两部分铺垫工作,一个是对这个头骨进行测量和观察,取得数据。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鉴定,比如性别的鉴定、年龄的鉴定等。剩下的第二部分是要在电脑上利用一些三维的软件,把这个头颅表现出来,把这个数据表现出来。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女性墓主头骨
 
  现在给大家看到的就是吐尔基山辽墓贵族妇女的头骨。当时运到我们实验室时就是这个样子。尸骨保存的很好,可以看到她的头发,保存的非常好。头上带着一个金箍,他们说叫金冠,我觉得这不能叫金冠。我觉得好像这只能是人死了以后才能带上,活着的时候怎么能带上这种东西。根据我们前期的头骨本身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她的种系应该是属于北亚蒙古人种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的现代人的典型代表应该是蒙古族。也就是说辽墓里出的契丹族的贵族妇女,她和现代蒙古人的体质特征是最接近的。这个和历史文献记载蒙古和契丹都属于东胡后裔,他们属于同一个族系这一点是吻合的,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关于年龄,我们鉴定的比当时塔拉所长他们在现场找人去鉴定的年龄稍微高了一些。他们当时认为是25岁到30岁,不超过30岁的妇女。经过我们鉴定她应该是30岁以上,但是不会超过35岁,就年龄稍微大一点。实际上,年龄对我们这个颅像复原是非常重要的。年龄一定弄得非常的清楚。如果要是差5岁还好一点,差十岁的话,容貌复原出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这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结果,后来我们又对她做了线粒体DNA的研究。我们找了一些辽墓中出土的古人骨的线粒体DNA的数据,特别是将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线粒体DNA的数据与耶律羽之家族墓地以及萧和家族(萧氏后族),也就是与一个皇族,一个后族,这两个墓地的样本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线粒体DNA的数据在系统树上正好进入了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样本的分布区中,因为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是有好多个体的,我们都做过。吐尔基山辽墓的数据正好位于中间了,所以证明了她应该和耶律皇族的DNA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可以说,她是贵族妇女应该没有问题的,很有可能就是皇族里的一个成员。所以,吐尔基山辽墓发掘了以后,有很多专家推测,她可能是一个契丹的公主。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从我们做的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是比较支持她是耶律家族的一个公主的可能性。
 
  有了这些基本数据以后,我们就按照格拉西莫夫院士的理论对她进行颅骨的复原。我们收集了一些对比数据。我先在这儿解释一下,根据拉西莫夫院士的复原理论,我们对面部的软组织复原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必须借用对比资料复原的方法。在复原的时候,头骨的尺寸和形状是没有问题的,但面部的特点怎么复原出来?比如说她是胖还是瘦这一点,每个地方的软组织给她复原多厚才合适。比如说前面做的工作,她是北亚蒙古人种的一个30到35岁的女性。我们就要收集属于或接近于北亚蒙古人种的现代人的数据,活体的数据。比如说收集现代蒙古族的数据。而且要按年龄组,按性别组。先分成男性、女性两组,然后男性中又从幼年一直到老年都有不同年龄组的数据。我们复原吐尔基山辽墓的女性头骨的容貌,我们最应该选择的是现代蒙古人30到35岁的妇女的面部每一个点的平均数,软组织的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是可以收集到的。过去都是在尸体上得到的,用针刺法。就是两个眉毛中间用带刻度的针扎一下,看这片软组织厚度是多少,记录下来。我收集同一个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收集100个人,算出平均数,就应该代表这个人群的这个部位的软组织厚度,以此类推。现在用不到了,现在用CT扫描等方法,就很容易获取这些数据。所以,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和DNA的研究找到和她最相近的现代人群,用同一个年龄、同一个性别的各个部位数据的平均数来复原。因此,我们用格拉西莫夫的方法复原的容貌不敢说和这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至少和她非常接近。因为我们是按平均数,但是在平均数上也可以做一些调整,你得判断这个人她是在同一个年龄组的人群里是偏胖一些的,还是偏瘦一些的。我告诉大家在头骨上怎么能看出来这个人是胖还是瘦。如果是胖人的话,在头骨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微小的颗粒,像针尖那么大的小的颗粒,那些小的颗粒是骨骼中的脂肪微粒,当脂肪的有机质已经消失了以后,在无机质的骨头上会留下一个个小的颗粒。越胖的人骨骼中所含的脂肪微粒也就越多,那些小孔也就越多。非常瘦的人骨头表面就很光滑。所以从一个人的头骨上你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究竟是胖一些的人还是瘦一些的人。根据吐尔基山辽墓的头骨来看,她不是那种非常胖的人,她是中等人,也不是特别瘦。所以,我们就按照相应人群的平均值给她复原是比较合适的。
 
  比如眼睛的复原,眼睛的复原可以根据眼眶,因为人的眼眶有高眶形的和低眶形的,眼睛在眼眶中的位置也就好确定了。她的眶形是偏高的,那么我们就把她的眼眶相应的位置复原出来就行了,这些都是有一些她自己的依据的。
 
  鼻子的复原,大体也就是跟鼻梁的高度,宽度以及具体位置这些有关。在这就不仔细讲了。每一个鼻子的鼻尖的一个点都是有具体的位置的。
 
  嘴部的复原,她是吻部向前突出的,那么,嘴唇这个地方是多厚,它的这个弯曲的,上唇的弓形弯曲的情况,口裂的位置,都和牙齿是有关系的。比方说,上颌的第二前臼齿的位置,就是两个口角的位置,基本上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要裂开嘴以后,是只能把从门齿到第一前臼齿那些牙能够露出来,这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都不是随便复原的。
 
  耳朵的复原,因为人的耳朵的大小和鼻子有一定的比例,耳朵的高度正好是宽度的一倍,大体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做。当然了,也许有的人的耳朵就大一点,这些我们不敢说和她本人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耳朵的具体位置,大小应该是差不多的。而且,人的耳朵还有招风耳朵,还有紧紧贴在头颅两侧的,这与乳突发育程度和形状有关。所以这些特征都可以看出来。
 
  把面部软组织的数据往上加,每个点加了多么厚,具体的鼻子、嘴、眼睛的位置,这些软组织该是什么样都有依据。都做好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电脑上用三维的方法来表现她。刚才表现的时候是用软件做一个粗线条的表现。就是把软组织加上,但是这些还是有一些转折点的,还不是很光滑。那么,再把一些细节的问题给加进里面,然后各个部位的厚度都调整好了,再做一个圆滑处理,看起来线条就比较接近于她实际的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把皮肤这部分加上,这个皮肤也是经过讨论的。说到这儿,我们当时在做吐尔基山辽墓的复原还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做桂林甑皮岩皮肤处理的时候,课题组内部有很大的争议,我坚持皮肤的颜色一定要黑,一定要深。因为我们有一个前期的研究结果,桂林甑皮岩的古代人群按照我们的研究应该属于古华南类型,据潘其风先生、韩康信先生和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就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这些古代的居民,和目前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民族都不是最接近的,它最接近的是印度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现代土著居民。这不是说这些人与中国人没有血缘关系,而只是和美拉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有关,而是就他的体质特征和容貌特征来看,是和现在美拉尼西亚土著非常接近的。DNA的结果证明他们在遗传学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土著和美拉尼西亚的土著在遥远的古代和华南大陆还是有一定关系的。由此可以推断,有一些华南大陆的移民可能迁徙到这些岛上去,在那进一步发展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甑皮岩人既然和印度尼西亚土著、美拉尼西亚土著的体质特征接近,他们的皮肤颜色也应该接近。因为体质特征是受环境影响的。他们的容貌特征,比如说,鼻子都比较宽一些,面部都比较低矮一些,说明几千年以前的华南地区的温度和环境要比现在温暖,而和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更接近一些。所以,他们的体质特征也应该更接近。皮肤的颜色也是受环境制约的一个因素,他的皮肤按道理来说也应该深一些。但是我们做这个工作的林老师和周馆长联系之后,说别做那么深,咱们还是让他浅一点吧,这个有可能将来做桂林市旅游形象大使的,给弄那么黑不合适。后来,我们调浅一些,但是,这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他数据都没变,就是皮肤的颜色稍微调浅了些。我要说的这个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个复原工作的时候都一定要有依据的。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皮肤问题不算大,因为我们的电脑皮肤库里有各种各样的样本,都是采集的,选择条件最和她接近的。我们考虑到她的身份,皮肤选了一个比较光滑细腻一些的样本。因为如果她是一个贵族公主的话,不会从事太多的体力劳动。复原像就体现出来了。再有就是她的眼睛,比如说,她究竟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那我们肯定是按照单眼皮来做。因为我们的依据是她是北亚蒙古人种,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那北亚蒙古人种中现在的单眼皮的出现率要超过70%,双眼皮只占20%多,我们的复原原则是按照出现率最高的那种可能性,给她做的单眼皮的复原。这个就是细部复原以后的情况。除了这个复原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她的服饰问题。这个吐尔基山辽墓的服饰复原是我们最省事儿的,因为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里,什么东西都有了。所以,提供了她的发式,她的辫子是怎么编的,都按照她本来的去做就行了。我们做老山汉墓的时候就缺少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老山汉墓里面的头发发式都采用东汉时候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妇女的发式去做,穿的衣服按照马王堆的衣服去做。吐尔基山辽墓都是墓葬里出土的,比较简单一些就做出来了。包括衣服、纹饰、装饰品。全都做完以后,就做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这个复原的研究尤其是服饰仿制这边完全是按照墓葬里随葬的东西做的。所以,可靠性和真实性是比较强的。
吐尔基山辽墓女性墓主人容貌复原像
 
  后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和我们业务联系比较多,公安部也让我们帮着做一些工作。所以,公安部物证中心的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我们这个复原像放在主页的封面上,一直这么放着,这也是对我们复原技术的认可。这就是最后的复原像,当时在各种媒体都已经报道了。
 
  谢谢大家!
 
(本文是根据朱泓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李来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E-mail:kaogu@cass.org.cn
备案号:京ICP备05027606

您是第
AmazingCounters.com
位访问者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专题报道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

发布时间: 2017-02-10

  谈到公共考古的问题,我首先要多说几句话,首先,我是非常赞成这次公共考古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因为过去,在我们考古界很多专家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我就觉得考古的工作应该让更多公众有更多的了解。说到这儿,也算和公共考古有一些缘分。因为我今天要讲这样一种题目,一下提醒了我。昨天晚上我梳理了一下思路,好像我们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有关系应该是从2003年开始的。在那之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发掘老山汉墓,老山汉墓的发掘是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那是中国首次在央视做这样的节目。本来这个节目和我们也没什么太多关系,但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对老山汉墓发掘资料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兴趣。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赵福生副所长给我打电话,说要请吉林大学帮他们做一件事。他说,老山汉墓发掘的女性墓主人头骨在研究上出了些问题。因为当时在发掘现场是请考古所的潘其风先生,也就是我的老师去做的现场鉴定,潘先生说,这个头骨是一个蒙古人种(黄种人)的头骨。但是等到北京市文研所他们后期做颅骨的复原像,跟我今天讲的这个容貌复原这个题目是一样的。他们先找的是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去做,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在头骨复原容貌这方面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机构。公安部物证中心做的复原像得出的结论,说这不是一个黄种人,是一个胡女,西域的胡女。这件事被北京的很多媒体报道,所以就引起了一个冲突。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认为他是一个黄种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的专家研究完了以后认为是个白种人,这就不太好办了。所以,当时赵所长就说能不能让吉林大学再给他们做一遍。我当时觉得这很不好办,我们要是用同样的方法然后给做出来,跟我老师潘先生是一样的结果,担心人家说你这没有科学精神,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跟人家去说。但是我要做出来跟我的老师不太一样的话,我也觉得这有点为难。我跟赵福生是老朋友,我就说这事儿别找我们,你再找别人做吧,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让他们做。他不同意,说我这事儿就拜托你了。此时我突然想起来,那个时候吉林大学做古DNA的研究,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已经4年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就说干脆你把这个头骨拿来,我给你做一个DNA的提取。从DNA上要能证明他是一个黄种人或者白种人,就有了新的依据,就比较好说了,因为我是用新的方法做的。就这样跟他们达成了一个一致的意见。他们把老山汉墓所有的人骨资料都运到我们这儿来,然后我们做。当然,最后结果,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当时在2003年的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就支持了她是黄种人的结论。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开始和媒体朋友们有很多的联系。一直到现在很多不认识的央视编导就经常给我们打电话,说我们希望你们帮我们做一件事儿,让我们到你们这里拍一些片子什么的。有的时候,我们这事儿还没做,他们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我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件事儿的。他们说,我们央视九频道、十频道很多编导都到过你们那里,我们经常安排小伙子小姑娘每个星期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网站上去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就找上来。所以,这提醒了我,其实我们考古学家和考古科研机构与媒体建立一种经常性的联系,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帮助,也是我们公众考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对我们科研机构其实也是一种宣传和促进,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的。第一次报道也不是我们找的媒体,是等到我们在学校里把这个老山汉墓的DNA提取出来了,科研项目做出来了以后,新华社吉林分社就主动找我们了,然后央视的编导也与我们联系,从那以后就都成了朋友,经常联系,其实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下面我就言归正传,把吐尔基山辽墓复原像的复原的过程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对于这个契丹人的情况,因为今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专家,在这也就不说了,辽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很重要的一个王朝。后来,契丹人跑到了中亚地区,又建立了西辽,仍然在中亚地区有非常大的影响。关于吐尔基山辽墓的这个发现,大家知道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赤峰等这些地方,经常发现有辽墓。但是,辽墓经常是发现一个、被盗一个,在东三省和内蒙古的盗墓集团重点盯住辽墓,因为辽墓常常是厚葬,出很多好东西,所以盗墓的人也都盯住它。吐尔基山辽墓确实是一个很难见到的完全没有被盗过的辽墓。所以,它的发掘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吐尔基山辽墓是2003年的时候,采石场的工人在炸石头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墓葬。后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塔拉先生就和当地通辽的同行们一起共同发掘这个墓葬。关于这个墓葬,我用几个照片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发现的时候,墓道和封门石真是一点儿都没有破坏。经过50多天的考古工作,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我也给大家简单的展示一下。比如,有柏木雕刻的彩绘墓棺和棺床,还有随葬的一些马具、帐架以及金银器、玻璃器、漆器等。关键是在这些器物上出现了凤的图案,后来还发现有龙的图案。就说明,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属于王室或贵族成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吐尔基山辽墓的彩棺从通辽一路运到呼和浩特,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的实验室里开棺,开棺以后发现棺木里有一具完整的尸骨,保存状况非常好。而且尸骨的身上覆盖了大量的丝织品,头上还戴有一个大家俗称的金冠。另外,还有铜铃以及其他一些装饰品等等。至少能确定这个墓主人是一个贵族的女性,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塔拉亲自带队驾车把这具尸骨运到吉林大学并委托我们进行体质人类学、DNA和颅像复原这三项研究工作。

柏木雕刻的彩绘墓棺及棺床
 
  说到容貌,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的头骨进行容貌复原的工作,从老山汉墓开始一直有很多单位委托我们做这件事。因为这件工作从老山汉墓开始一直就有媒体介入,所以,我们吉林大学每做一个容貌复原的工作常常就有媒体马上就会知道了,就会采访我们。今天在这里,我正好也见到了桂林市博物馆的周馆长也提到了这件事情,我们为甑皮岩人也做了两个复原像。在接待媒体记者采访时常被问这样一个问题,和公众、普通老百姓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你们的这个方法,从一个骷髅上,然后就把它的软组织都复原出来了,这究竟有什么样的依据?因为让一般的老百姓想来,这就像在电脑上做动漫似的,和做图形是一样的,好像都是凭想象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得不断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也是一种公众考古的工作,等于是一种科普的工作,把我们这种研究方法就介绍给广大的公众了。

北京老山汉墓西汉王后的容貌复原
 
  这是我们做的老山汉墓墓主人的容貌复原。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干尸的容貌复原
 
  这是旅顺市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墓地里的一些干尸,这个唐代干尸的复原像,一看就是汉人,不是新疆的古代的少数民族。
 

江苏汉代泗水王墓出土女性颅骨的容貌复原
 
  这是南京博物院委托我们做的泗水王墓出土的颅骨的复原像。
 
  另外还有包括我们做的甑皮岩的头骨复原。
 
  我希望在这里说的一点是,我们在颅骨容貌复原中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细微的部分的处理,一定要符合科学理论依据。这里主要给大家讲一下这些科学依据是怎么使用的,容貌是怎样复原的。
 
  这次我们仍然是采用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技术来复原容貌。我们对古代人头骨复原容貌的依据是前苏联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院士的一本书,叫做《从颅骨复原面貌的原理》,用他的这本书提出的理论为依据。格拉西莫夫提出这种理论,现在来说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以及包括警方的法医在复原容貌上都使用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我们从这个工作上来说,先做两部分铺垫工作,一个是对这个头骨进行测量和观察,取得数据。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鉴定,比如性别的鉴定、年龄的鉴定等。剩下的第二部分是要在电脑上利用一些三维的软件,把这个头颅表现出来,把这个数据表现出来。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女性墓主头骨
 
  现在给大家看到的就是吐尔基山辽墓贵族妇女的头骨。当时运到我们实验室时就是这个样子。尸骨保存的很好,可以看到她的头发,保存的非常好。头上带着一个金箍,他们说叫金冠,我觉得这不能叫金冠。我觉得好像这只能是人死了以后才能带上,活着的时候怎么能带上这种东西。根据我们前期的头骨本身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她的种系应该是属于北亚蒙古人种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的现代人的典型代表应该是蒙古族。也就是说辽墓里出的契丹族的贵族妇女,她和现代蒙古人的体质特征是最接近的。这个和历史文献记载蒙古和契丹都属于东胡后裔,他们属于同一个族系这一点是吻合的,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关于年龄,我们鉴定的比当时塔拉所长他们在现场找人去鉴定的年龄稍微高了一些。他们当时认为是25岁到30岁,不超过30岁的妇女。经过我们鉴定她应该是30岁以上,但是不会超过35岁,就年龄稍微大一点。实际上,年龄对我们这个颅像复原是非常重要的。年龄一定弄得非常的清楚。如果要是差5岁还好一点,差十岁的话,容貌复原出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这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结果,后来我们又对她做了线粒体DNA的研究。我们找了一些辽墓中出土的古人骨的线粒体DNA的数据,特别是将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线粒体DNA的数据与耶律羽之家族墓地以及萧和家族(萧氏后族),也就是与一个皇族,一个后族,这两个墓地的样本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线粒体DNA的数据在系统树上正好进入了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样本的分布区中,因为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是有好多个体的,我们都做过。吐尔基山辽墓的数据正好位于中间了,所以证明了她应该和耶律皇族的DNA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可以说,她是贵族妇女应该没有问题的,很有可能就是皇族里的一个成员。所以,吐尔基山辽墓发掘了以后,有很多专家推测,她可能是一个契丹的公主。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从我们做的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是比较支持她是耶律家族的一个公主的可能性。
 
  有了这些基本数据以后,我们就按照格拉西莫夫院士的理论对她进行颅骨的复原。我们收集了一些对比数据。我先在这儿解释一下,根据拉西莫夫院士的复原理论,我们对面部的软组织复原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必须借用对比资料复原的方法。在复原的时候,头骨的尺寸和形状是没有问题的,但面部的特点怎么复原出来?比如说她是胖还是瘦这一点,每个地方的软组织给她复原多厚才合适。比如说前面做的工作,她是北亚蒙古人种的一个30到35岁的女性。我们就要收集属于或接近于北亚蒙古人种的现代人的数据,活体的数据。比如说收集现代蒙古族的数据。而且要按年龄组,按性别组。先分成男性、女性两组,然后男性中又从幼年一直到老年都有不同年龄组的数据。我们复原吐尔基山辽墓的女性头骨的容貌,我们最应该选择的是现代蒙古人30到35岁的妇女的面部每一个点的平均数,软组织的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是可以收集到的。过去都是在尸体上得到的,用针刺法。就是两个眉毛中间用带刻度的针扎一下,看这片软组织厚度是多少,记录下来。我收集同一个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收集100个人,算出平均数,就应该代表这个人群的这个部位的软组织厚度,以此类推。现在用不到了,现在用CT扫描等方法,就很容易获取这些数据。所以,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和DNA的研究找到和她最相近的现代人群,用同一个年龄、同一个性别的各个部位数据的平均数来复原。因此,我们用格拉西莫夫的方法复原的容貌不敢说和这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至少和她非常接近。因为我们是按平均数,但是在平均数上也可以做一些调整,你得判断这个人她是在同一个年龄组的人群里是偏胖一些的,还是偏瘦一些的。我告诉大家在头骨上怎么能看出来这个人是胖还是瘦。如果是胖人的话,在头骨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微小的颗粒,像针尖那么大的小的颗粒,那些小的颗粒是骨骼中的脂肪微粒,当脂肪的有机质已经消失了以后,在无机质的骨头上会留下一个个小的颗粒。越胖的人骨骼中所含的脂肪微粒也就越多,那些小孔也就越多。非常瘦的人骨头表面就很光滑。所以从一个人的头骨上你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究竟是胖一些的人还是瘦一些的人。根据吐尔基山辽墓的头骨来看,她不是那种非常胖的人,她是中等人,也不是特别瘦。所以,我们就按照相应人群的平均值给她复原是比较合适的。
 
  比如眼睛的复原,眼睛的复原可以根据眼眶,因为人的眼眶有高眶形的和低眶形的,眼睛在眼眶中的位置也就好确定了。她的眶形是偏高的,那么我们就把她的眼眶相应的位置复原出来就行了,这些都是有一些她自己的依据的。
 
  鼻子的复原,大体也就是跟鼻梁的高度,宽度以及具体位置这些有关。在这就不仔细讲了。每一个鼻子的鼻尖的一个点都是有具体的位置的。
 
  嘴部的复原,她是吻部向前突出的,那么,嘴唇这个地方是多厚,它的这个弯曲的,上唇的弓形弯曲的情况,口裂的位置,都和牙齿是有关系的。比方说,上颌的第二前臼齿的位置,就是两个口角的位置,基本上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要裂开嘴以后,是只能把从门齿到第一前臼齿那些牙能够露出来,这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都不是随便复原的。
 
  耳朵的复原,因为人的耳朵的大小和鼻子有一定的比例,耳朵的高度正好是宽度的一倍,大体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做。当然了,也许有的人的耳朵就大一点,这些我们不敢说和她本人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耳朵的具体位置,大小应该是差不多的。而且,人的耳朵还有招风耳朵,还有紧紧贴在头颅两侧的,这与乳突发育程度和形状有关。所以这些特征都可以看出来。
 
  把面部软组织的数据往上加,每个点加了多么厚,具体的鼻子、嘴、眼睛的位置,这些软组织该是什么样都有依据。都做好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电脑上用三维的方法来表现她。刚才表现的时候是用软件做一个粗线条的表现。就是把软组织加上,但是这些还是有一些转折点的,还不是很光滑。那么,再把一些细节的问题给加进里面,然后各个部位的厚度都调整好了,再做一个圆滑处理,看起来线条就比较接近于她实际的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把皮肤这部分加上,这个皮肤也是经过讨论的。说到这儿,我们当时在做吐尔基山辽墓的复原还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做桂林甑皮岩皮肤处理的时候,课题组内部有很大的争议,我坚持皮肤的颜色一定要黑,一定要深。因为我们有一个前期的研究结果,桂林甑皮岩的古代人群按照我们的研究应该属于古华南类型,据潘其风先生、韩康信先生和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就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这些古代的居民,和目前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民族都不是最接近的,它最接近的是印度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现代土著居民。这不是说这些人与中国人没有血缘关系,而只是和美拉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有关,而是就他的体质特征和容貌特征来看,是和现在美拉尼西亚土著非常接近的。DNA的结果证明他们在遗传学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土著和美拉尼西亚的土著在遥远的古代和华南大陆还是有一定关系的。由此可以推断,有一些华南大陆的移民可能迁徙到这些岛上去,在那进一步发展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甑皮岩人既然和印度尼西亚土著、美拉尼西亚土著的体质特征接近,他们的皮肤颜色也应该接近。因为体质特征是受环境影响的。他们的容貌特征,比如说,鼻子都比较宽一些,面部都比较低矮一些,说明几千年以前的华南地区的温度和环境要比现在温暖,而和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更接近一些。所以,他们的体质特征也应该更接近。皮肤的颜色也是受环境制约的一个因素,他的皮肤按道理来说也应该深一些。但是我们做这个工作的林老师和周馆长联系之后,说别做那么深,咱们还是让他浅一点吧,这个有可能将来做桂林市旅游形象大使的,给弄那么黑不合适。后来,我们调浅一些,但是,这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他数据都没变,就是皮肤的颜色稍微调浅了些。我要说的这个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个复原工作的时候都一定要有依据的。吐尔基山辽墓这个人的皮肤问题不算大,因为我们的电脑皮肤库里有各种各样的样本,都是采集的,选择条件最和她接近的。我们考虑到她的身份,皮肤选了一个比较光滑细腻一些的样本。因为如果她是一个贵族公主的话,不会从事太多的体力劳动。复原像就体现出来了。再有就是她的眼睛,比如说,她究竟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那我们肯定是按照单眼皮来做。因为我们的依据是她是北亚蒙古人种,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那北亚蒙古人种中现在的单眼皮的出现率要超过70%,双眼皮只占20%多,我们的复原原则是按照出现率最高的那种可能性,给她做的单眼皮的复原。这个就是细部复原以后的情况。除了这个复原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她的服饰问题。这个吐尔基山辽墓的服饰复原是我们最省事儿的,因为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里,什么东西都有了。所以,提供了她的发式,她的辫子是怎么编的,都按照她本来的去做就行了。我们做老山汉墓的时候就缺少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老山汉墓里面的头发发式都采用东汉时候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妇女的发式去做,穿的衣服按照马王堆的衣服去做。吐尔基山辽墓都是墓葬里出土的,比较简单一些就做出来了。包括衣服、纹饰、装饰品。全都做完以后,就做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这个复原的研究尤其是服饰仿制这边完全是按照墓葬里随葬的东西做的。所以,可靠性和真实性是比较强的。
吐尔基山辽墓女性墓主人容貌复原像
 
  后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和我们业务联系比较多,公安部也让我们帮着做一些工作。所以,公安部物证中心的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我们这个复原像放在主页的封面上,一直这么放着,这也是对我们复原技术的认可。这就是最后的复原像,当时在各种媒体都已经报道了。
 
  谢谢大家!
 
(本文是根据朱泓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演讲者审阅,图片来自演讲PPT)
(责编:李来玉)
 

作者:朱泓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